当前位置:主页 > 护士资格 > 执业护士真题辅导 > 正文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此种贫血遍及全球,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以6个月一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病因: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在孕期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平均每日可获得4mg铁,故足月新生儿从母体所获得铁量足以满足其生后4~5个月之造血所需。如因早产、双胎、多胎、胎儿失血、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人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单纯的人乳、牛奶及谷物等低铁食品喂养而未及时添加辅食,年长儿偏食、挑食等致铁摄人量不足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血容量增加也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成熟儿自生后4个月至3岁每日约需铁1mg/kg,早产儿约需2mg/kg,若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易发生缺铁。

4.铁丢失过多或吸收减少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生后2个月的婴儿,从粪便排出的铁比由食物中摄人的铁多。用未经加热的鲜牛奶喂养婴儿,可因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小量肠出血;肠息肉、膈疝、钩虫病、鼻出血等慢性小量出血;初潮后少女月经量过多等均可致铁丢失过多。每失血lml即损失0.5mg铁。饮食搭配不合理影响铁的吸收,胃肠炎或消化道畸形、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吸收,增加铁消耗,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功能均有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医学考试教育网yxksjy.com 主页 搜集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yxksjy.com/hszg/zt/1733.html